零废弃联盟
近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和管理,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包括劲草伙伴在内的多家环保组织,正在努力行动。
12月16日,“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发展论坛——暨第四届全国零废弃论坛”在成都召开。此次论坛是零废弃联盟继2013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零废弃论坛,会议得到了劲草同行及多家劲草伙伴的参与支持。
在此次论坛上,数家劲草伙伴机构一致呼吁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尽快出台,完善建设垃圾管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的全面分类和垃圾减量,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问题。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强制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也被提及到国家层面。近年来,无论是在政府、企业还是NGO层面,各地都在垃圾分类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成为互联网+、资源回收利用等的实践者。本次论坛也以“两网融合”、“强制垃圾分类”为主题,吸引了200余位来自中外各地的政府、企业、专家、NGO及公众等多方代表参加,共同探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不同尝试和成功经验。
论坛主要包含:国家政策分析、成都现状展望、外部经验借鉴、现有实践探讨等四个版块,并邀请了国内外政策、实践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现有实践探讨之社区实践
在16日下午举行的社区垃圾分类实践圆桌讨论环节,劲草伙伴机构爱芬环保的郝利琼作为主持人,邀请多位NGO伙伴分享了北京辛庄、青海杂多县、成都根与芽的社区垃圾分类案例。
案例1. 北京辛庄——一个村庄的垃圾分类,只需要三个月

辛庄是北京郊外的一个村庄,在2016年3月份开始,一个只有七人的环保志愿者团队开始着手宣传工作,为在辛庄推行垃圾分类在准备,到6月10日第一天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参与率就达到70%以上,厨余垃圾纯净率95%以上,并且持续保持高参与率。他们后来又在另一个村庄做复制,同样只用了3个月,甚至更少的时间。通过对厨余垃圾量的计算,减量率在60%-80%之间。
关键步骤:
1.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的关键第一步是撤掉路径垃圾点。改流动垃圾车,每天分时间段上门收集;
2.流动垃圾车分四个不同的桶,前面两个桶用来收集厨余垃圾,后面一个用来收不可回收垃圾,一个用来收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节能灯泡和温度计;
3.垃圾不落地。给每家每户都发了两个垃圾桶,桶对桶、箱对箱,使垃圾不落地,并不可使用塑料袋,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4.分类处理。收来的厨余垃圾进行简单堆肥,现在主要是通过土覆盖方式堆肥;不可回收部分交到市政去;可回收部分环卫工人自己会卖掉,或者每家每户自己卖掉。
在前期宣传推广中, 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用户调查,广播,宣传展版,海报,举办大型活动来促进村民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村民认识到小行为改变会大量的大环境改善,会更愿意积极配合。
计划:
目前在的垃圾分类中,堆肥技术尚需要提升;也希望在村里建一个小型分选站,将可回收部分里低值部分储存大量,有利于回收;筹备建一个无包装商店,来减少村里对酱油、醋、洗发水等的包装垃圾;未来也期望能够由志愿者环保小组,转向NGO发展。
案例2. 青海杂多县——在缺乏回收系统的牧区做垃圾分类

青海杂多县的垃圾分类则是在保护三江源生态的过程中开始的,缺乏资源回收系统让杂多县的垃圾严重影响生态平衡,而当地NGO团队通过开展前端垃圾分类的方式,吸引回收点入驻,大大减少了当地的垃圾污染;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并不是一个关注垃圾问题的环保组织,但在做三江源地区的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时,发现现代化的商品普及给原本自然循环的自然带来了非常多的不可降解垃圾,但同时由于地广人稀,又缺乏回收体系,导致回收的成本非常大,回收商贩不愿意进入回收,导致牧区的垃圾回收占比非常低。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第一步尝试在牧区推广垃圾分类,通过垃圾分类使垃圾不再分散在自然环境中;第二步游说政府建立垃圾回收体系,在重要的交通沿线设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垃圾桶,并且提供一些设备和并给予清洁员一些补贴;在这些工作之后,可回收物被良好分类后收运后,成功吸引到小回收商贩承包回收的工作;同时,对2015年的数据分析发现,2015年二次分拣中心的小贩回收了20吨的瓶子,垃圾被回收后总量降低,使原本评估只能使用8年的垃圾填埋场,可以增加至10年,为当地政府节省了约一百多万元资金。
关键经验:
1.在社区做垃圾分类的宣传,建立垃圾分类制度;
2.牧民公开讨论,让所有牧民都有参与感,每个社区每个居民每月缴纳一块钱;
3.并且在村里公开选拔,从一百个人里面选出一个保洁员;
4.同时游说政府建立回收体系,在每个重要交通沿线设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桶,并给保洁员提供一些补贴;
案例3. 成都根与芽社区实践

在劲草伙伴成都根与芽所服务的城市社区内,他们建立了社区内自愿监管团队,使得社区的垃圾分类能够持续稳定的运作。
成都根与芽从2010年开始,将垃圾议题定为机构的核心工作方向,他们认为推动垃圾管理的改变必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就开始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社区层面垃圾分类实践推动;二、教育层面引导,包括学校教育和公众教育;三、政策倡导。
关键经验:
1.首先在社区进行宣传工作,一是营造社区环境,并提高居民意识,二是从教育工作中找到领袖人物;
2.环保自主力量的孵化和培育,成为有自主能力的持续社区组织;
3.社区影响社区,便于复制到更多社区;
4.发展核心社区讲师。
5.加大政府、企业间的合作。
精华问答
我发现我们三位嘉宾的分享,工作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后端,而政府的体系配套,其实是没有的,你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另外,你们做这个事情的动力来自哪里?
卢雁频:我们是跟村委会一起来做这个工作的,所以也不算是完全没有政府的支持。在乡村可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它在乡村这个区域厨余那一部分就是厨余就地堆肥,其他不可回收再交给市政去处理,我们基本上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因为我大概是在09年的时候,当时看了一整个月的垃圾问题,就是垃圾管理问题,就是发现这个问题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就必然垃圾大焚烧,这个后果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后是我们整个中国无法承担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法承担的,那时候可能空气就就不是一天两天是雾霾了,而且是天天是雾霾,这是不能不做的事,碰到有机会做了我们也有几个伙伴一起来做,而且有这么好的很好的机会能够跟村委会有这么大力的支持,一起来做这件事情,还挺顺利的。
赵璐:我们为什么要在没有一个末端的一个市政亲运的一个系统下,我们为什么还要来做?首先来讲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整个的一个系统其实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尤其是这么庞大的一个系统,它设计的利益和环节是非常的多的,首先有一点,我认为这样一个事情,有时候我感觉有的时候选择了一个死路,只是说我们现在感觉好像还没有走到那个尽头,但是这条路是不是死路,我们现在不知道,是一定要做的,这是第一点。在做的话,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去运作,这是我们在社区条件非常不完善的情况下怎么去推动的。第二点就是说为什么要去做,因为现在在座各位知道现在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中国人口有这么多,我们又在经济发展的一个上升期,垃圾的产生量会越来越多的,这是没有办法去避免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去做的话,那谁去做这些事情,还是说要把问题留给下一代,我觉得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要去负的一个责任。
郝丽琼:是,我刚刚注意到赵璐的分享里面有一块,她意识到,其实成都,比如说湿垃圾至少是没有站后端的厨余垃圾,他们选择的方式是去做社区特色,其实所以只要想做事都是有空间的。谢谢你。
赵翔:我觉得我们在杂多还是和政府来配套的,实际上整个的经营体系,这些都是政府来负责。我觉得在三江源,我今天有两个启发,第一个启发是说我在看到那个企业分享的时候,我看到大家都是一个非常整体的思路,从前端到后端,如何更有效的去推广,我想要深入关注垃圾问题的话,我觉得下一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二个三江源现在来看,就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我觉得NGO很多时候是在一个小撬动上去撬了一步,我们现在三江源的垃圾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一个事情,所以也是非常欢迎各位到三江源来尝试开拓一下。刚才这个话题我觉得可能个人行星,因为这个执政在跟我们团队来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团队是有兴趣来做这个事情的。
此次零废弃论坛中有许多劲草伙伴成为核心参与方,深度探讨垃圾管理和垃圾分类的问题,如磐石环境研究所、宜居广州、爱芬环保、芜湖生态中心、成都根与芽等。
垃圾管理是一个系统问题,这需要零废弃联盟联合劲草伙伴,进一步的努力,做出更好的实践,推动更好的管理系统建立。垃圾问题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的环境问题,垃圾分类要成效,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从源头减量、前端分类、中端分类收运、末端资源化处理和清洁处理,各个环节,做好控制,垃圾问题的管理才能最终得到完善解决。
劲草伙伴也同时呼吁更多的环保组织、政府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推进垃圾分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号“零废弃联盟”,部分内容有修改
劲草同行
劲草同行-成长期环保组织关键人才支持项目(简称:劲草)是阿拉善SEE基金会和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在2012年12月联合发起的资助项目,由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参与资助,合一绿学院共同执行。
劲草同行通过辅导和陪伴成长期环保公益组织的关键人才,协助组织应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瓶颈,促进其在“核心业务积淀”、“团队专业化”、“资源多元化拓展”等方向上有所突破,支持其成为在区域或议题上的引领型核心,更有效的回应环境问题。
劲草除了向伙伴机构提供连续3年、总额30万元的非限定性资助外,还为他们匹配由企业家和公益等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陪伴、支持其成长。
关注我们
劲草官网:http://www.jctx.org.cn
微信公众号:劲草同行
新浪微博:@劲草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