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故事】丫丫:荒野让不同的人找到了出口

作者:劲草同行

时间:2019-08-14

在主题为“地球脉动”的TEDxNantongSalon分享会上,劲草第四期毕业伙伴荒野新疆联合发起人丫丫(黄亚慧)进行了名为《和一万人走进身边的荒野》的公开演讲。

“我要带一万个人走进身边的荒野。”对于来自荒野新疆的丫丫而言,这句话不是吹牛皮,是掷地有声的。相较于城市而言,她认为自然生长的荒野是世界上绝大多数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真正的生机勃勃之地,能让人内心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黄亚慧(丫丫)

劲草同行第四期伙伴——

荒野新疆联合发起人

致力于新疆生态多样性保护

帕米尔报春

曾经的大客户经理转战荒野

丫丫说,在城市里人们常常会焦虑,很多的事情会围绕着安全感,她自己也是如此。可是当场景切换到荒野,她却可以静悄悄、慢吞吞地待着,也不知荒野在何时给了她如此巨大的安全感。

十二年前,丫丫还是一个计算机公司的大客户经理,每天勤恳认真地工作着只为了走上人生巅峰。公司为了让员工解压,也会组织一些户外团建活动,丫丫也曾跟着领队一起来到“荒郊野外”。

两河源

晚上她偷偷地从帐篷里溜出来,躺在草地上,望着伸手可触的银河,仿佛听到了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那时候的丫丫觉得这才是她的未来。

在尝试参加领队培训课后,丫丫辞职了。在户外做领队期间,她也遇到了自己的师傅。“师傅打开了我的荒野大门”,丫丫说。她从帮师傅整理鸟类照片的工作开始,她惊讶地发现,原来人类身边还有这么多可爱的精灵。

“它是那么真实,那么的漂亮,就跟一个大蝴蝶一样。”第一次出去观鸟时,一只戴胜从她的车窗前飞过,她便立下志向,要成为国内观鸟种数达到一千的女性观鸟人。至今,她已观鸟超过700种。

邂逅“卡小金”

因为热爱观鸟,丫丫有幸参与了中科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马鸣老师的金雕研究项目,她没想到这80天的时间里却重新书写了自己的未来。

“我就这样子看着鸟爸、鸟妈恋爱,赋予新的生命”,丫丫说。她们的项目点位于新疆北部的卡拉麦里山里,她和师父除了监测金雕的任务外,还需要观察九十年代时监测的另外300多个猛禽巢点。

工作中的丫丫

对于卡拉麦里,丫丫并不陌生,她最爱的是这片土地,曾经这里处处可以看到路边溜达的赤狐。每逢迁徙季时,幸运的她还看到过上百只的蒙古野驴。“有时总错以为自己是不是来到了黄石国家公园,但是这些动物的确真实的就在身边”,丫丫说。金雕调查项目给了她不同的目标、任务,有机会能更深度地了解这片区域。

卡拉麦里动物

然而让她和师父失望的是,在这八十多天时间里,虽然六次深入卡拉麦里山,行程达7300公里,却只找到了22个痕迹、4个被毁的猛禽家庭、1个繁殖成功的猛禽家庭。

“它们的家被强拆了,它们没办法说,更没办法诉苦,当时就在想,作为自己面对这些情况时,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丫丫说。后来,她给繁殖成功的金雕取名为“卡小金”。

金雕“卡小金”

新疆虽然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但丫丫经常邀请内地一些保护机构到卡拉麦里项目地交流,也会带大家前往二十年前的卡拉麦里山曾经的繁殖点。丫丫记得那里曾经有着15个猛禽巢区,但如今只剩一片废墟。

满目疮痍的卡拉麦里腹地

卡拉麦里有着天然的煤矿和大理石矿,人们现在需要穿过无数个矿区才可到达腹地。但如今眼前的满目疮痍,让丫丫和师父很是痛心,也因为这样的痛心好像唤醒了使命感,荒野新疆志愿者团队也随之诞生了。

守护最后的荒野

白鸟湖湿地是新疆鸟友们经常去观鸟的好地方,它离乌鲁木齐城郊只有15公里。湿地占地1.5平方公里,是由地下水渗透形成的天然湖,四周芦苇茂密,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

据观测统计,这里栖息着100多种鸟类,其中最为珍稀的濒危鸟类——白头硬尾鸭,我国仅在新疆发现其繁殖地,而白鸟湖则是数量最多、最稳定的分布区和繁殖地。

2018年白鸟湖全景

白头硬尾鸭

回到城市中的丫丫看到一个让她非常痛心的事情,2012年湿地内还没有人类建筑的存在,但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类活动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一些市民在此烧烤、划船、游泳,烧烤后会留下生活垃圾,划船时会对幼鸟产生惊扰。这些活动对鸟儿们的生活和周边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这是它们的家,也是我们的家”,丫丫说。她开始联系国内比较有经验的观鸟组织环保组织,借鉴香港、厦门、深圳在城市建设时成功处理人与自然冲突的案例。随后又组织了当地的志愿者巡护队,想尽一切办法把利益相关方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业主委员会、保安大队、社会各界人士都踊跃加入了巡护队,甚至还有了科学院的专家们作为指导。

白鸟湖志愿者巡护队

“我们把路挖断、设置警示牌,不让人们轻易的下到湖边,还给当时建设的农民工兄弟送去鸡蛋,阻止他们掏鸟蛋”,丫丫说。加入保护行动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而且来自各行各业,在大家的努力下,当地政府随后从志愿者手中接管了白鸟湖并计划将其打造成白鸟湖湿地保护区。

打造“云守护” 连接人与自然

“每个人其实内心都会对环境保护有着原始的冲动,但是大家却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特别是去保护那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如何将这些人与自然连接起来,增进彼此的认识呢?”通过白鸟湖湿地这么多年的保护行动,丫丫一直在思考。

在一次和志愿者的对话过程中,她想到了“云守护”模式:“我们要让各行各业、各技能的人有一个接触点,可以接触到我们,然后我们去连接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模式在国内的一次护鸟行动中得到了验证。

2018年6月,正处于新疆粉红椋鸟的繁殖季。而当地一个大型工程项目也在实施之中,大量的粉红椋鸟正在一处工地上筑巢,鸟蛋在碎石上孤立无援。

施工工地上的粉红椋鸟

这种被称为“草原铁甲兵”的鸟类是草原灭蝗能手,并被列入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育雏期,成鸟每天能捕捉三四百只蝗虫,进食数量在120~170只,进食的总重量甚至超过体重。除了吃蝗虫,它们还捕食螽斯、甲虫、蟋蟀、地老虎、家蚕、蚱蜢等多种昆虫。

粉红椋鸟

丫丫从来新疆观鸟的江西鸟友那里了解到,工地上的重型卡车和挖掘机于六月下旬就开始运作,并未停下。为了及时保护这些生灵,她和同事们一起调动了大量的线上志愿者,奇迹般地在24小时内阻止了这个工程的实施。

粉红椋鸟雏鸟

丫丫虽然未到现场,但在十几位志愿者的线上协作下,这次行动形成了巨大的舆论阵势。“上万名网友的转发、关注。画漫画、打电话、写科普、发微信、发微博,变成了大家的环保战”,丫丫说。最后在舆论的监督下,主管企业决定履行社会责任,答应为生命让步,直到鸟儿们繁殖成功并全部离开后才开始动工。

荒野新疆团队

荒野给了我们什么,值得我们如此期待和努力?

用丫丫的话回答就是,荒野给了我们力量,荒野还给了我们很多的灵感,它让不同的人找到了出口,甚至找回了自己。

“守护荒野”不仅是对这片土地上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的坚守与传递。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社会资源也投入到环保事业,与一线志愿者们携手建立起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更专业化的支持。

环保公益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形势严峻,不进则退。在这条路上,有“荒野”给她力量。

文内图片由荒野新疆提供
END